展望2022年及未来一段时期工作,滨海湾新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思路,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作用,高水平建设开放新门户、人才新港湾、城市新中心,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打造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深度参与“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争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一是争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下,在省直接推动和市具体指导下,强化与深圳前海、中山翠亨等平台沟通合作,突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主题,谋划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明确新区在示范区中的战略定位、实施范围、重点任务和实施机制等关键要素,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乃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
二是争创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示范。以争创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为契机,努力推动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通关、数据流动等领域更加自由便利,减少与周边平台的政策鸿沟。中长期则继续关注广东自贸试验区扩区动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争创广东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跟进《深圳都市圈规划》落地情况,共建深圳大空港—东莞滨海湾新区经济组团,重点发展海洋经济、临空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推动与广州南沙新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落地落实,研究制定实施2022年度合作工作要点。
三是争创深化莞港澳台合作示范。借力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东莞深化海峡两岸合作综合试验区等契机,积极向上争取更多服务港澳台的政策支持。以破解科技“卡脖子”难题为切入口,借助港澳资源力量,依托威远岛和填海离岛,继续多渠道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离岸创新实验区,努力在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上先行先试。
二、全力推进土地整备与城市更新,探索连片开发集约利用新模式
一是攻坚重点项目土地整备。全面完成威远岛已整备白地的收地工作,切实加快大湾区大学及重点建设项目范围私宅签约工作,确保大湾区大学首期等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压实属地属事责任,尽快完成深茂铁路及滨海湾站TID、轨道交通2号线停车场两个项目回迁安置地块及周边土地征收,以及东湾大道涉及土地的测绘、确权及评估工作,年内启动沙角半岛土地整备范围内集体农用地征收表决工作。完成厦岗片区OPPO芯片研发中心用地征收及福海路南延线涉及物业的征拆工作。
二是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用足用好《支持滨海湾新区高质量推进连片城市更新若干意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探索创新城市更新政策体系,争创连片城市更新示范区,积极争取将滨海湾青创城、站北市政公园、AI+未来产业园等城市更新项目纳入“头雁”计划,加快推进项目首单元划定方案、挂牌招商方案审批,完成单一主体挂牌招商,推动城市更新项目取得突破进展,助力沙角半岛转型破局,支撑新区高质量发展。
三是推动企业搬迁取得新突破。推进沙角半岛电镀印染专业基地B区关停搬迁工作,制定企业分类搬迁方案、联合执法方案、维稳预案,加快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动沙角电厂、信义玻璃厂企业搬迁取得新突破,形成沙角电厂“土地共建”路径方案,加快信义玻璃厂转型搬迁谈判协商。
四是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建立健全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配适的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统筹考虑新区开发建设需要与自身财力水平,综合考量、科学安排土地出让时序。全面梳理目前自主可控的产业空间,做深做实总部经济、上市企业总部基地、大学科技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动交椅湾、威远岛土地资源的规划调整与整合利用。推行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弹性出让、带方案出让等供地模式,鼓励优质产业项目企业联合竞买用地。
三、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新平台
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落实好市政府1号文,开展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启动区建设,制定出台数字经济产业扶持政策,坚持空间、招商、产业、政策四位一体,打造数字产业化的创新高地、产业数字化的赋能平台。依托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等重要载体,充分利用OPPO、vivo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引进一批数字经济代表性企业,引进、培育一批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助力全市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二是大力开展精准招商。拓展市场化招商渠道,择优遴选“招商合伙人”,综合运用以商引商、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招商新模式,搭建全方位的招商网络,瞄准产业链关键核心缺失环节和头部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特别是以落地的OPPO、vivo等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项目为牵引,塑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象,加快招引供应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境外产业、资本、人才、科技全方位多领域回归和落户新区。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项目落地。加快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出台“六个一”工作机制,做好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的全流程跟踪服务,制定实施新区产业项目全流程监管制度。细化在建产业项目的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到快推进、早竣工、见成效,保质保量完成年度产业项目投资目标。
四是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优势。与市联动高标准建设省级高新区。深入开展科技招商,以青创广场为载体与市共建滨海湾创新创业综合体,重点招引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项目,打造龙头带动型的产业创新社区。谋划威远未来科技岛,深化港澳科创合作,重点推进大学科技园“一园两基地”规划建设,打造东莞未来科创发展新引擎。研究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探索资本、基金引领产业发展的新融资模式。
四、坚持产城人深度融合、共生共荣,构筑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
一是弘扬特色城市美学。推动“三师联动”工作室尽快高效运转,为新区规划建设战略谋划、形象推广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加快制定城市设计体系,高标准构建城市整体、重点地区、一般地段和地块包装四级城市设计体系,强化对城市地标、色彩、建筑风格、开敞空间等方面的控制和引导,提升城市平面协调性、空间立体性、风貌整体性,营造“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市风貌。
二是加快内畅外联步伐。加快推动与深圳交通一体化,主动加强沟通对接,推进沿海公路(海堤路)对接深圳滨河大道、滨海湾大道对接深圳交椅湾大道、东湾大道对接深圳新沙路。加快滨海湾对外通道的建设,加快常虎高速延长线、滨海湾大道(虎门段)升级改造、大湾区大学连接线等项目建设,促进“三心”联动发展。配合加快深茂铁路及滨海湾站的建设,配合推进轨道2号线三期、3号线动工建设,推动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综合体开发。加快推动三大板块互联,建设东湾大道,打造串联三个板块的快速通道;结合大湾区大学、大学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时序,超前谋划启动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港澳码头搬迁工作,打造东莞唯一的高品质水上综合交通枢纽与门户地标。
三是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加快“一廊三绿心三水系”生态项目落地,多措并举加强河道治理和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加快融入全国美丽海湾和万里碧道建设。依托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威远炮台海防遗址、威远岛森林公园等资源,加快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文化公园,做好“中国近代史开篇地”这篇文章,打造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和谐共鸣的城市名片。围绕建设“无废城市”,全力推动垃圾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
四是优化公共服务配套。主动对标对表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品质建设,适度超前、差异谋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生活配套、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率先在交椅湾板块打造国际人才社区、滨海湾外国语学校、文体公园、商业综合体等一批高品质公服项目。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依托智慧道路和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创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模式,在交椅湾板块示范应用一批“智慧城市”样板场景。
五是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大安全”理念,落细落实“大安全”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做到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细落实上级最新防疫要求,强化重点人员排查与重点场所管理。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产,持续开展道路交通、建筑工地、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整治。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物资保障体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全面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五、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体制机制创新新活力
一是争取上级赋予更多先试先行权限。争取市出台《关于支持东莞滨海湾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并积极争取省、市金融、住建、自然资源等领域的权限下放,重点加大对新区在土地整备、城市更新、区域联动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二是争取复制推广深圳建设改革创新经验。抓紧前海扩区机遇,在规划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品质、社会民生等方面加强学习借鉴、对接合作,形成近期可直接复制推广的30项“微改革”清单,通过“微改革”“微创新”撬动“大突破”。
三是加快形成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成果。继续围绕新平台、新空间、新产业、新体制等4个方面,狠抓60多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继续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集中力量攻关创新投融资模式、人事制度改革、国资改革、创新产业用地供地模式等“十大改革创新”项目,加快形成可上报可落地的成果方案,推动创新型引领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