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老百姓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的“民生大事”。5月22日至28日是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滨海湾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大屏、智慧灯杆、海报、宣传折页等载体进行垃圾分类知识普及,以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响应国家号召,抓实抓细垃圾分类工作。
同时,在新区垃圾分类宣传落实工作中,涌现出一批榜样人物。他们勇于担当,用热情和责任助力宣传,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
引领绿色新时尚 滨海湾垃圾分类氛围浓厚
“垃圾不落地,环境更美丽”“生活垃圾分类放,品质东莞新时尚”……近一周来,在滨海湾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滨海湾政务服务中心、文体公园、滨海湾大道等地,随处可见生动顺口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标语。
智慧灯杆、电子屏不间断 “亮屏”,循环传播垃圾分类宣传口号和系列短片,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气息扑面而来。
在苗涌生态长廊、滨海湾文体公园,偌大的“垃圾分类”宣传装置坐落在草坪上,广泛引导群众关注垃圾分类。
在辖区部分施工项目部,垃圾分类区摆放在显眼位置,提醒大家及时分类。同时,滨海湾还充分依托生活垃圾分类宣教馆阵地资源,向前来参观的市民朋友宣传绿色生活理念,进一步营造垃圾分类新时尚的良好氛围。
“单位”“达人”齐助力
滨海湾垃圾分类更省心
钟迪琛 垃圾分类宣讲员
如何帮助公共机构更好地区分“电池是否有害”“塑料瓶和塑料袋的塑料为什么不都是可回收物”呢?要通过什么方式能让大家对垃圾分类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作为滨海湾新区生活垃圾分类办的一名宣讲师,钟迪琛认为垃圾分类任重道远,而自己责无旁贷。
垃圾分类能否成功,需要每家企业、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而宣讲在当中则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针对不同的企业、公共机构,环卫工人、建设者等不同的受众群体,他设计了多套“法子”。比如,为公共机构人群设计试卷检验;利用图片和插画的形式对环卫工人和其他一线工人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更加直观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分类知识;通过游戏互动让孩子们边玩边学……培训结束后,他还会根据宣讲的情况和反馈不定期更新自己的“教材包”。
除了组织开展各类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和宣传活动外,钟迪琛平时会深入学习垃圾分类处理各种专业知识,借鉴参考其他地方垃圾分类的优秀经验做法,为新区垃圾分类工作助力。
孙爱梅 垃圾分类引导员
孙爱梅是滨海湾新区OPPO智能制造中心南地块的一名物业管理员,垃圾分类检查是她日常工作中的一项。入职以来,她每天都坚持检查项目部中的垃圾分类工作情况。
为了准确进行垃圾投放,她私下花了大量时间弄懂生活垃圾四分类知识,并为项目部的垃圾分类设施按标准张贴了分类标识。
在收集可回收物方面,孙爱梅专门设置了一个空房间用以收集暂放纺织物等可回收物并及时收运,避免了纺织物的二次污染。同时,她也会要求保洁人员把纸皮、塑料瓶等集中收集起来,严禁把可回收物混投其他垃圾桶。
一开始,工人们并不理解和配合孙爱梅的工作,但孙爱梅坚持每天从自身做起,坚持垃圾分类并耐心劝导他人,也让大部分建筑工人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把小事坚持做,环境变好了,心情也会跟着变好。”孙爱梅说。
陈韵珊 垃圾分类志愿者
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变废为宝和减少垃圾投递减轻环卫工的工作负担;举办国庆游园会,向市民们传播垃圾分类的观念和知识,引导群众养成分类习惯……半年来,滨海湾新区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韵珊组织或参与了多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努力践行垃圾分类。
“生活中垃圾分类并不难,难的是大家能否具有垃圾分类意识并坚持做好分类。” 陈韵珊表示,平日里,自己会时常转发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窍门给家人朋友,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并积极号召身边的亲人朋友一同参与到滨海湾新区生活垃圾分类办举办的各类公益活动及讲座中,自觉成为垃圾分类践行者、榜样人。
此外,滨海湾新区管委会饭堂、海韵餐厅更是从精细化管理和源头减量上“猛下功夫”,从垃圾分类宣传氛围、落实管理责任人制、加强教育培训、强化监督检查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单位职工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和投放准确率,不断推动滨海湾垃圾分类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