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正值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2023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暨东莞市科技学术活动月启动仪式在滨海湾新区顺利举办。专家院士、全市科技工作者代表齐聚,共同探讨前沿科技、传播创新文化,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姚新生,巴西科学院院士、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袁锦昀,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级调研员冯彬,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陈禹保,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四级调研员邓梅,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张春扬,东莞滨海湾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海波以及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军民融合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市直部门相关负责人,市科协、各镇街(园区)科协、各科技社团代表,各相关行业企业家代表等出席启动仪式。
以“点亮精神火炬,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今年“科技学术活动月”按照“1+3+10+X”学术活动模式,开展“2023东莞最美科技工作者”品牌活动、学术助推经济融合交流活动、科普活动、科技为民志愿服务等30场活动。
通过高水平打造“科技学术活动月”这一亲民的大众化品牌学术平台,东莞正进一步推动科技人才成长、学科技术创新、科技知识传播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全市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展现东莞市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关怀。
启动仪式上,东莞市科协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推动国家级生物医药领域战略资源引进东莞,助力东莞生物工程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张春扬表示,一直以来,东莞市科协立足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的使命任务,紧抓“四服务”工作职责,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科技工作者勇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不断提高科技工作水平。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今年以来,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持续完善政策制度,调动各方力量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深入推进“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
冯彬表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勇攀科技高峰,围绕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作用做好决策的技术支撑,切实当好科技知识的传播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方法的倡导者。
孙海波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合作平台,滨海湾新区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站在新的五年起点上,滨海湾将把创新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大力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全力打造东莞开放新窗口、产业新空间、增长新引擎、城市新名片。
启动仪式后,两位院士专家围绕中医药产业及应用发展进行主题报告。
姚新生院士以《从日本汉方药发展过程的跌宕起伏思考中药发展的战略和策略》为报告主题,他提出,医药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传统医药是现代创新药物研究的源泉。姚新生院士详细介绍了国药产业及创新药物研究的特殊重要性、中医药适合治疗的疑难杂症领域以及在临床方面亟需提升改进之处,并对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折改梅在《基于真实世界药食同源中药白及保肝作用的研究和产品设计》主题报告中提到,药食同源中药国内市场广阔,但其发展应用仍需依靠科学研究实现进一步深化。折改梅以白及为例介绍了基于药食同源中药使用数据、医疗实践等的科学研究和产品设计。通过科学研究与大量实验设计,科研团队正深入挖掘药食同源中药的应用新场景、新产品配方,促进对药食同源中药深入发展。
根据中国科协、科技部部署要求,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与全国科技活动周联动开展,以实际行动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
本次东莞“科技学术活动月”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既有院士专家的高层次前沿学术交流,又有贴近群众的生活的健康科学知识普及,致力于在全市上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切实打造学术活动品牌,擦亮东莞科技名片。
今明两天,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双碳下的垃圾分类技术、金融税务、企业品牌、新材料等领域的论坛、沙龙、讲座、科技行等活动将在滨海湾开展,以满满的“科技感”迎接六月盛夏。